一、清辉万里,思绪无边,醉里写出世人难以超越的千古名篇
之后,乌台诗案犹如压在苏轼身上的五指山,即便他被解放了,然而却只能远离朝廷,辗转到各地为官,他也曾经一度要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期望能够与弟弟经常聚会。
公元1074年,苏轼到达了密州,以为这次可以与弟弟相聚了,哪知事与愿违,等他到了以后,与弟弟相聚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自从分别以后已是七年没有得见,这时候已经是熙宁九年的中秋。是夜,长空万里,一轮皓月照山河;圆月,千户人家,满是屋檐洒银灰;远眺,两地相望,尽是相思惹人恼。
于是,在此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他吹着飒飒秋风,仰首望着皓月当空,低头看着银灰万里,心里想着远亲近戚,更是想着离散多年的弟弟,想着一路多变的人生,想着平生失意的官场,苏轼万千感情,一时之间倾泻于笔端,写出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想到却因此名垂千古,至今难有人能够超越。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问青天,把酒二字真的是绝妙至极,道出了苏轼酒后把青天都当成了朋友,以酒相问,体现了苏轼浪漫的情怀与豪放的性格。
而深层的隐喻是,苏轼自己被调往了密州,但他仍然关心着天下大事,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被调回朝廷,重新得到重用的复杂心情。
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颇有谪仙李白的口吻,在苏轼大醉之时,他以月宫中的仙人自居,秋风拂来,他一下子诞生了我欲乘风归去,回到月宫中的想法。
但是接下来他又说,那里虽然是琼楼玉宇,但是那里是不是也太高了,那里的寒冷一定让人无法承受。
短短十七个字,苏轼就把对月宫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的矛盾心理,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起舞弄清影,大有唐代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影子,表达了苏轼醉后与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一起嬉戏的情景,而何似在人间又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人间,一下子回到了现实。
表达了一种与其去那清冷高寒的天上月宫,倒不如在人间翩翩起舞,虽然渡尽劫波,但是人间有人间的快活,在那月光的清辉中,至少有自己的清影为伴。表达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