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电影《一秒钟》张艺谋给电影的情书(春节电影院上映的电影2022四海)

    电影《一秒钟》讲述了张九声为看女儿一秒钟影像,穿越千里黄沙与刘闺女、范电影因一卷胶片电影结缘的故事。电影由导演张艺谋执导,张译、刘浩存、范伟等实力演员主演,影片定格上世纪70年代为时间背景,讲述了属于胶片时代一代人的回忆和情怀。西北腹地,没赶上放映场次的张九声(张译饰)认为那盘胶片中残留着去世女儿的“一秒钟”影像,由此展开了一场疯狂的寻找胶片之旅,在路上与流浪儿小吉林(刘浩存饰)也因为一场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有贴近现实的抒情,而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张艺谋团队,试图把上个世纪的胶片年代,用数字化的编码重新复活在荧幕上,他们做到了。

    开场,西北沙漠(剧中反复出现)的巨大荒芜,瞬间把观众躁动的心压下来。风擦出沙漠表层的沙粒,让沙如扭动乱窜的银蛇吞噬一切绿意。没有外星入侵、英雄激战、史前巨兽。张艺谋从开始就宣告:这是一部反映时代的片子。

    时代的粗糙,时代的简单,时代的人情,时代的荒凉——跟随主角的视角渐次展现。风沙扬在我们的耳膜心肺,嘶嘶。

    电影的选景、布景、服装、道具,透出一股厚重质感的旧。每个人身上都染着土灰,嘴角边干着油泼辣子的油脂。每个人的生活也都积着土灰,冗长、琐碎、单调又平凡。看电影成了精神上唯一的一抹亮色。光如清水从屏幕里的人物表情中一缕缕流出来。

    《一秒钟》简单质朴,节奏紧凑流畅,张译、范伟、刘浩存所饰演的三个人物的关系,各自背后各有一段伤痕往事,互动上都动机明朗、性格鲜明。同时,几个人物层次丰富,不是单一的脸谱化工具人,尤其范伟一角,一方面有为保自己饭碗不惜举报、为撇清儿子责任抵赖他人等极为市侩自私的面相,也有偷偷为张译冒险“犯错”剪下胶片大义凛然的弧光在《一秒钟》当中,父女情的动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九声如何突破规则与外部的重重束缚去接近女儿的形象。

    电影的命运是多舛的,2018年就完成了拍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技术原因,两年后才最终上映,并且经历了删减,张九声女儿死亡的剧情被隐藏,这导致了故事的整个内核被改变了,张九声执着于看电影的行为好像失去了动机,变得可笑而不合逻辑。同时,上映的版本加上了两年后相遇的剧情,使整个故事看起来一下子美满了。刘闺女考上了大学,张九声出狱,他们笑着拥抱了新生活。而那张胶片被封存在了那个沙漠,如同那些被永远留在那个时代的鲜活生命。

    故事灵感来源于张艺谋导演早期经历,是其一贯对文化展开追忆和寻根的风格。

    这是一个“看电影”的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了 20世纪 70年代,在一个物质与精神极度匮乏的时期,电影宛如一段璀璨的星河,给予了人们仰望天空的快乐。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在大时代的环境下,政治和苦难都是既远又淡的背景,有点儿冷幽默,格局不大,但是在贫瘠年代看电影的兴奋和满足,通过胶片的转动,传递出了一份真挚的感情。

    胶片或许是每一个老电影人的情怀,张艺谋导演也不例外。24帧的艺术在胶片的定格下显得格外的温暖。那时的每一个电影人都很珍惜每一次的开始和结束,珍惜每一帧的电影画面。虽然画面的质量跟数字时代的电影无法相比,但不论是拍摄出的每一盒胶片都整齐排列在放映员的背包里,或是放映时人山人海宛如过年般的观影,都流露出了电影的温度。

    在拍摄前期,张艺谋导演按照时代背景严格的制定了服化道的选取与制造守则。小到胶片盒上刷什么颜色的油漆,大到放映设备的型号,从服装的版型到整体风格,张导事无巨细的安排都为电影的拍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导演将拍摄地点选在了敦煌,从电影《英雄》、《长城》到现在的《一秒钟》,艺谋导演独爱敦煌的景色。它是绵延千年的璀璨文明,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一千多年的精神文化财富、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荣辱,每一处都在向世人昭告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漫天的黄沙并不是一个电影拍摄的优选之处,随时会来袭的沙尘暴和冰雹、酷热暴晒的天气、每拍摄一个镜头就因为留下了脚印需要移步换景,都为电影的拍摄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但主创团队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就认输,这是一部“拍电影”的电影,艺谋导演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这部电影,更是他对于电影的热爱,是全部电影人的情怀。

    艺谋导演在写给编剧邹静之的信中写到,“我觉得真正心动的那些瞬间弥足可贵。但,大故事小故事,大特色小特色,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情感,我深知这是关键,我会充分考虑你们的意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是一个印在张导脑海中朝思暮想的故事,相信这部电影人们的电影,也一定会带给观众温暖与感动。

    胶片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电影人对它依然心存怀念和敬畏。胶片或许繁琐,或许娇气,或许沉重,但他曾经带给电影人们的仪式感是无法比拟的,在这个如同快餐一样简便的数字时代,相信胶片依旧能给大家带来一份感动与怀念。艺谋导演也在《一秒钟》的纪录片中写到,“拍电影是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没有捷径。要投入,要全力以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老话,我信这个。”

    经历过动荡年代的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们,他们的作品中似乎有一种宿命式的时代烙印,不管是早期激进而直白的呐喊,例如蓝风筝,活着,霸王别姬。还是在创作自由日趋紧缩的今天,那些藏在诗意中的厚重,比如芳华,归来,包括这部一秒钟。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反思,他们有一种执着,正如陈凯歌导演所言:“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

    只是这份执着在如今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为了电影能够上映,导演必须做出一些妥协,而这无疑会对影片的叙事产生影响。快娱乐时代里,我们观影的偏好和饮食的偏好一样在发生变化,重口味的火锅永远比精致的小菜更能刺激味蕾。那些轻描淡写中埋藏的隐喻能打败感观的直接刺激吗?或者说,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对于逝去的历史与追思是否还能产生共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