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作者介绍
01
爱是一种艺术吗?
一、主要内容
1、爱是一种艺术
2、爱的三个误解
3、遵循学艺路径二、具体内容
1、观点总结:爱是一种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个人感悟:关于师生之爱,有经典的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学生爱你吗?在教育圈内曾经有个调研让老师们大跌眼镜,某研究机构对100名优秀教师进行调查:“您热爱学生么?”100%的老师给予了肯定回答“是”;然后又对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中进行随机调查,“你的老师爱你吗?”“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么?”结果显示,仅有10%的学生说老师确实爱我们。这个调研告诉我们,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付出爱,更要让学生感受并认可你的“爱”,只有学生接受你的“爱”并爱“你”,才能被称作爱的教育。关爱有度,示爱有方,这或许就包含爱的艺术。
2、观点总结: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既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个人感悟:常常,我们谈到的爱,大多都是我们感受到的“被爱”,这是我们对爱的认知误区。有些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学生的表现是否符合了学校的标准并迎合了老师的要求,考虑自己是否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其实老师更要有一种爱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拥有的一种能力。
3、观点总结:爱是一种艺术,想知道如何爱,遵循学习其他任何艺术同样的方法:精通理论+熟悉实践+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的事的理念。
个人感悟:这为老师学习拥有爱的能力指明了一条道路。在此之前,我没有对“爱”有过深刻的思考,总想如何去做才能获得学生的爱,且都停留在一些“术”的方法,比如在重要时间节点给学生特别的关爱,仪式化的庆祝,适当的赞美和表扬等等,也存在因为缺失边界感,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构建的权利,因此出现了爱而不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相信读完这本书,我能对爱这么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乐于摸索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02
爱的理论
一、主要内容
1、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3、爱的对象二、具体内容
1、观点总结:孤独的经历引起人们焦虑。的确,它是焦虑的来源。孤独意味着被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任何能力去行使我们的人权。因此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的把握这个世界 ——事物和人,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发挥我的能力,并可以侵犯我。所以孤独是强烈焦虑的来源。个人感悟:在班级中,当有些学生特立独行,或他的行为不符合普遍认同的行为模范,常常接受班级群体中的否定“社会评价”,这样的学生容易成为班级内的“边缘人”,从而成为“受遗忘者”或“受孤立者”,产生失落感或失败感。受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学生在班级内很难找到朋友,很难对班级产生归属感,从而陷入了孤独与焦虑之中,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导学生向内和自己和解,建立安全感,孤独感来自于内心的无助,只有敞开心扉自我接纳、自我理解、自我认同,才能消除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向外和他人建立连接,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建构自我,融入班级,从而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化解学生心中的焦虑。
2、观点总结: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对于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心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个人感悟:作为梦之队的筑梦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爱的能力。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爱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给予后的获得感,成长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比如带领班级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到儿童福利院关心孤残儿童,到养老院关心孤寡老人,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等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付出了他们的爱,这种心灵的满足感让他们成为了“精神富翁”。想起了《小王子》故事中,也许世界上有五千朵一摸一样的玫瑰花,小王子只钟情于那一朵呢?因为他曾经真心的地照顾过她呀!同样,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爱的给予能力,并与世界建立广泛地联系,才能肩负历史使命,成为有责任担当地大国工匠。
3、观点总结:假如没有爱的第三种要素尊重,那么责任有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意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蕴含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
个人感悟:人人都需要教育,人人都讨厌被教育,因为被教育常常缺乏尊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我们没有将师生地位放在平等的地位,没有守护好作为教师的边界,潜意识里觉得师生间是一种服从的纵向关系,当学生不听从、不认同、不合作、犯错时,本着“都是为了你好”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爱,对学生会呵斥会不当说教与不合理惩戒,没有把学生当作独立人格的个体,不经意间伤害了学生,学生没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反而产生了憎恨。所以基于爱的教育应该建立“我——你”关系,平等交往,相互尊重,民主有爱。深深反思,每个学生,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都有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特征。教师尊重学生是最基本师德。
4、观点总结:我是我所以被爱。这种被母亲所爱的感受是被动的。我不必为了被人爱而做任何事一母爱是无条件的。要我做的只是存在一是她的孩子。母爱是极乐,是安宁,它无须索取,不必报偿。但母爱的无条件性也有一方面被忽视了:它不仅无须报偿,也无法索取、制造和控制。如果它出现,便像是恩赐;如果它不存在,似乎像是-切美好事物都消失了一谁也无法创造它。父爱是有条件的,可以想办法获得他,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像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一个依赖母亲的人,具有善于接受性人格,也就是愿意接受、被保护、被关爱,缺乏父亲的品质,自制、独立、主宰生活能力的人。
个人感悟:父爱和母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父爱通常是有条件的,与他相像的,得他欢心的,必须努力才能赢得,辜负期望就会失去。父爱是理性的,有规范、有原则、有法律、有秩序,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将会失去父爱,如果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父亲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承担权威引导、责任承担、学习规范等作用,培养孩子成为独立的人并从父亲的权威中脱离出来。
母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这意味着孩子不需要付出就能赢得母爱,母爱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安全感的来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强动力。母爱的这种非理性的爱让母亲非常包容,甚至是宽容孩子没有底线,容易出现无边界感的溺爱,也容易让孩子成长中缺少独立性,缺乏合作意识,难以走入社会。母亲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培养孩子自主成长、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所以母爱不能泛滥,不能无边界,要学会放权与适时抽离。
通常,我们遇到的问题学生,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问题的“根”在家长身上,对孩子重视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忽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偷工减料”,这种爱的“缺失”和教养方式不当,引起学生的种种问题。所以在家庭中由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构成一个自由与规范的场域,爱的滋润与律法的规范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
5、观点总结:兄弟间的爱是相互平等的爱,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永恒的普遍的能力。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对无助者的爱,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兄弟挚爱的开始,爱过骨肉亲人并不是伟绩,只有那种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爱中,真正的爱,才可使开始显露。
个人感悟:兄弟间的爱是一种普世性的爱,是相互平等的爱,是基于爱自己的基础上的爱的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爱的传递。这种爱,要求我们认识自己、关心自己、成就自己,不过分依赖于他人,有爱自己并自我成长的能力;这种爱要我们用平等尊重的爱去感知世界,接受与他人的和而不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爱别人不求回报,基于这种境界的爱才会得到幸福感。同样,在教育中,老师的爱应该是无差别的,我们要接纳所有学生,接纳他的问题,以民主、平等、尊重的爱去对待他,被老师温柔相待的学生,长大后更能与世界为善。
6、观点总结: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命。为能提供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个好母亲,还必须是个愉快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母亲对生活的爱像忧郁一样会感染孩子。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性格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能够在孩子和大人中分辨谁仅仅得到的乳汁,谁得了乳汁和蜜的。
个人感悟:母亲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让爱自己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有母亲理解并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和幸福生活的能力,这种幸福将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这种能量是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底气。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老师也先要理解并过上幸福的生活。
7、观点总结:母爱的真正伟大之处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母亲不仅必须容忍,而且必须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他,这要求毫无私心,要求具有给予一切,除了被爱着的幸福外一无所求的精神。但在与孩子分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慈爱的女性,只有感到给予比索取更幸福的女性,只有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的女性,才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个人感悟:母亲的爱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幼小孩子的爱,更重要的应表现在对成长着的孩子和处于分离阶段的孩子的爱。孩子是家庭的过客,男孩社会化及个性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逐步断裂和母亲的依恋般的情感关系。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夸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8、观点总结:人们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既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的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如果你爱自己,你也会像爱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只要你爱自己多于爱他人,你便不会真正的爱自己,如果你同样的爱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你便会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爱这个人既是上帝,也是人。因此这个人就是伟大正直的人,他像爱自己那样平等的爱其他所有人。
个人感悟:这让我理解了“自私”与“自爱”的不同。爱的本质是给予,自爱的人爱自己也有能力爱他人,而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他人而也不能爱自己。爱人若爱己,自爱的人追求自己的生命、幸福、发展,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并接纳自己,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真正去爱他人;自私是一种贪婪,是无尽的索取,因为不能感到满足,就得不到幸福感,其实这也是一种内在的安全感匮乏的表现,自私的人常常无视他人的需求,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要教会孩子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奉献与给予中,体验快乐与成就,收获自爱与他爱。END